实验室介绍
 
 
实验室简介
首页  实验室介绍  实验室简介

    南方地区高效灌排与农业水土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Key Laboratory of Efficient Irrigation-Drainage and Agricultural Soil-Water Environment in Southern China(Hohai University),Ministry of Education),2009年由教育部批准建设,2013年1月通过建设验收,以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的农业工程学科为主要依托,实验室注重学科交叉、原始创新与高新技术应用,主要研究方向一是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基础理论与技术,包括(1)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理论:主要研究旱涝交替胁迫条件下作物生理响应机制;农田和灌区尺度的“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转化规律;高效灌排条件下土壤溶质运移规律;劣质水资源化及安全利用的理论等。(2)节水灌溉与控制排水关键技术:主要研究水稻精准节水灌排技术、旱作物的地面灌溉技术和控制排水技术、劣质水安全利用技术、经济作物喷微灌及其自动化技术、设施栽培条件下信息化灌排技术、灌区装配式灌排建筑物设计与施工技术等。(3)灌区水管理的理论与技术:主要研究基于作物需水信息和实时预报的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理论与技术;灌区雨洪资源合理利用理论与技术;灌区量水设施的布局模式及经济适用量水设备的研制与开发;灌区灌排泵闸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经济运行模式;灌区运行管理体制的设计理论;基于灌溉水价及农民承受力分析的农业节水补偿机制。二是高效灌排对农业水土环境的影响及调控,包括(1)高效灌排的资源环境效应:主要研究高效灌排对灌区水循环的影响;节水灌溉、控制排水条件下农田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以及农田水土环境效应机制及特征;节水灌溉、控制排水的联合运用的节水减灾效应;节水灌溉—控制排水—农田水土环境—区域水土环境的响应过程与规律。(2)农田水土环境健康的灌排调控模式:主要研究高效灌排和设施栽培条件下农业水土环境影响的定量评价、预测方法;基于雨水利用和农田生态环境效应改善为目标的灌排优化模型及最优灌排模式;基于增加农田调蓄能力和生境改善的的田间工程设计模式;灌区节水灌溉—控制排水—沟网湿地系统的农田环境效应与协同运行模式;设施种植条件下作物精准高效灌排及自动控制技术。(3)生态灌区建设的理论与技术:主要研究高效灌排条件下,灌区田间和区域尺度的生境条件变化规律;农村水生态、水景观和湿地系统综合利用的生态环境功能。三是农业水土环境保护理论与技术,主要包括:(1)水土流失机理及防治:主要研究低山丘陵区、低坡度耕作区、滨海新垦区水土流失规律及其机理;灌区沟渠(河)边坡土壤侵蚀规律及水土流失治理的综合防治模式与技术体系;大型沟渠生态防护技术。(2)农村缓流水体净化技术:主要研究农村缓流水体水质劣化的成因及控制对策;缓流水体对区域水环境的影响和变化条件下特征污染物在土壤—地表水—地下水连续系统中迁移转化规律;微生物生态净化剂的制备工艺及其在农村水产养殖水塘等缓流水体净化水质和生态清淤的效应和机理。(3)农业水土环境联合修复理论与技术:主要研究农业水土环境的安全指标及评价体系;水土环境污染的微生物(如EM技术)—植物联合降解与修复技术;南方地区设施种植条件下土壤劣化的表现形式、形成机理、评估方法和生态修复技术。通过研究着力解决南方地区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农业生态工程的科学问题,为实现南方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证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实验室整合了水利部投资建设的河海大学节水园区和河海大学农业水土工程实验室的试验场地和试验条件,和相关科研单位和公司进行了有效合作,现有科研用房面积约3600m2(含温室),固定人员37人,流动人员30余人。固定科研人员中,高级职称28人,中级职称9人,获得博士学位的共33人,队伍中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名,河海大学青年教授2人,优秀创新人才2名,专职实验人员2名。拥有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包括32个带廊道和移动雨棚的大型蒸渗测坑以及自动灌溉排水系统、称重式土柱、人工模拟水生态系统、人工降雨系统、土槽、农水实验室、土壤实验室、理化分析室、泵闸实验室等。

    先后承担国家重大基础项目“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重点计划、省部级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等10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奖励14项,发表了大量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58篇);主编出版教材与专著9部;获发明专利20余项。主办国际、国内高水平学术会议及在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作报告100余人次,相关研究水平居国内先进地位。